【从正面看】4/27 活在圣灵中 – 巴刻 著
1.以基督为中心
整个运动的核心是对圣经所描述活着的基督存有信心,全然奉献予他,并与他有个人的相交。灵恩派的书籍和诗歌显示,尽管不同人有不同的领受,然而更新运动的主流是坚定地持守三位一体的真理,也强调圣灵的职事绝不取代耶稣作为教会的头,以及各肢体的主和救主的应有位置,而且恒常是我们在敬拜父神时所亲爱及尊崇的对象。相反地,圣灵的另一职事是使人注目于主耶稣,这是信徒清楚明白的,也是被强烈肯定的,而且在更新运动遍及之处,信徒都丰丰富富的享受圣灵这职事。
2.从圣灵得力的生活
灵恩运动所着重的,是信徒需要被圣灵充满,并过一个能彰显圣灵能力的生活。凭着新约圣经,灵恩派强调基督徒生命是真正超然的,意思是藉着圣灵,基督帮助信徒达成他们原本不能做到的事情。灵恩派强调的这一点,想必使许多在道德的事情上受困于形式主义和自满自足心态,以致生命扭曲的基督徒感到无地自容吧!
3.情感得以表达
在每个人的构造里,都有一种情感要素,需要透过真诚欣赏并接纳别人的爱表达出来,不论是朋友之谊、夫妇之情,或者是在基督里对神的爱。灵恩派了解这一点,他们在集体敬拜中提供丰富的视觉、听觉和动感上的投入,就是为了满足人这方面的需要。至少在以英语沟通的地方,为了敬拜的庄重和秩序,也许亦为了赢得社会人士的敬重,僵硬死板的形式已成为敬拜中表达尊崇的传统方法,任何违反这准则的,都会立刻受人猜疑。可是,灵恩派之所以公然显露感情,并不是由于他们缺少对神的敬畏,反而是因为他们对耶稣基督及其它基督徒充满快乐的爱。若有任何人像我一样曾经参加灵恩派的聚会,分享他们会众间圣洁的拥抱,又或者见过灵恩派主教在教会里跳舞,都会知道这一点。即使灵恩派表达情感的方式可以很容易变成公式化的表现,但呆若木鸡的身体、严肃若定的面容,也同样可以容易变成冰冷的、无情的形式主义。在这两者之间,你可以作出选择,但依据圣经标准来看,无疑杂乱无章而活力充沛的表现,以及在神里爱和喜乐的涌流,总比划一的僵死好。一只活着的狗,怎样说都比一只死了的狮子强(参传九4)
4.常常祷告
灵恩派强调有需要培养热切、恒常、全心全意的祷告习惯。他们知道,如一首圣诗写道:「祷告是基督徒必需的呼吸,是基督徒天然的空气」,因此他们努力祷告。我们先前看过,这一点正是他们说方言的因由——不是用一种听觉上的密码去宣告神的启示,好让那拥有翻方言恩赐者去解开这些密码,而是一种个人祷告的语言,表达他们心中的祈求、赞美和感谢;这似乎就是保罗昔日所谈及信徒在教会里说的方言(参林前一四2、13一17)。许多用方言祷告的人常常花很长时间祈祷;我很怀疑那些没有这样经常祷告的人有没有资格批评他们。
5.充满喜乐
灵恩派强调有需要在讲词及诗歌中珍爱并表达基督徒的喜乐。他们甘冒被人看为幼稚、过分乐观和自命不凡的危险,坚持基督徒应该随时随地都欢呼赞美神,而他们亦因着立意常存喜乐而经常在面上和行为表现上闪耀喜乐的光芒。喜乐是自然纯真而不复杂的心境;灵恩派信徒培养喜乐的方式,十分清楚地反映出他们渴慕单纯地认识神和爱神。这正是灵恩运动的中心。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来,灵恩运动的成员大部分是中产阶级的信徒,他们追求在神里面一种热情而闲适的欣喜作为生活的基调,骤眼看来,这似是一般中产阶级所追求世俗的幸福愉快感觉;但事实上,他们所追求的并不仅止于此。当然,他们追求单纯的喜乐,使他们与一些严峻的、批判力较强的信徒逐渐疏离,然而,他们看来并没有偏离新约圣经的教导(见罗一四17;腓三1,四4;弗五18—20;西三15一17;帖前五16一18)。事实上,他们强调喜乐是对的。
6.人人投入敬拜中
正如我们提过,灵恩派强调所有基督徒必须亲自积极参与教会的崇拜,他们不必都在聚会中讲话(虽然这种参与形式若有条理地进行,并能带来帮助,是值得推许的),却主要是藉着向神敞开他们的心灵,同时尝试体会教会透过歌颂、祈求和从圣经上学习得来的有关神的真实。有些人看崇拜有如一场供人观赏的表演,台上有几个表演者(牧者和献唱者),台下(教会的座位上)有一班或多或少表示赞赏的观众。灵恩深信徒是非常痛恨这种观念的,事实上,所有信徒也应该如此。毫无疑问,在集体敬拜里,每一个人,包括领导的和被领导的,都应该活跃地向神高举他们的心灵和心智,倘若一些动作,例如向天仰望和高举双手等,可以帮助会众达到这个目的,不应被阻止。
7.全教会总动员事奉
我们已经提过,保罗对教会增长的异象,就是基督徒按着爱心的指示,彼此服事、支持和帮助,从而互相彰显基督。「惟用爱心说诚实话,」他说:「凡事长进,连于元首基督;全身都靠他联络得合式,百节各按各职,照着各体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体渐渐增长,在爱中建立自己。」(弗四15一16)灵恩派对这异象很认真。他们坚持每个信徒积极事奉就是教会成长之道;他们认为若然讲道内容抽离了彼此有意义的服事,那么单靠讲道是不可能使教会日趋成熟的;他们经常极力主张所有基督徒必须寻求并使用彼此服事的能力,不论是爱心的言语、爱心的行动、爱心的关怀或爱心的祷告。他们看平信徒的被动是使教会衰弱的疾病,所以宁可冒着分散事奉所带来的危机和问题,也必须首先竭力治理这疾病。
8.热心宣教
灵恩派关心如何与人分享基督,随时准备向人见证自己如何经历他,即使他们的见证换来冷淡的反应,他们也绝不气馁;这些都堪作模范。平信徒在传扬福音上所作的见证,至此已十分难得,很难再多作要求了。使徒行传四章十三节和三十一节提及的胆量,在灵恩派圈子是很常见的。
9.小组职事
约翰·卫斯理曾组织许多个循道社(Methodist Society),每星期一次分班聚会,每班约有十二名成员,由一位导师带领;灵恩派也像卫斯理一样,深谙小组的潜力。查理士·希武(Charles Hummel)留意美国的情形,写道:「遍布整个国家每一角落,有数以百计的跨宗派团契经常在家里举行聚会,他们每星期都一同敬拜和赞美,一同研经,互相鼓励,和运用圣灵所显明的恩赐。这些小组补充教会经常性崇拜聚会的不足,组员通常都积极参与。』9在英国及其它地方,情形都是一样。诚然,不单只灵恩派在二十世纪中叶以后发现或重新发现了小组对祷告和事奉的重要性,其它团体亦然;但纵使灵恩派未必比别人发现得更多,也与其它信徒平分秋色。姑勿论如何,历史见证了一旦圣灵鼓动教会,这些小组就自然地产生,而任何庞大团体若想长时间保持属灵活力,这些小组都是必需的。
10.对教会架构的态度
灵恩派清楚知道教会的架构,不论地区性或宗派性的(借用社会学的术语「架构」,意指社团组织的模式),其功用必须是表达圣灵里的生命及实现总动员事奉。那妨碍上述功用的架构,必须被判断为销灭圣灵感动的,因而要作出修正。所以,灵恩派对传统架构(如崇拜的程序及形式,在会众当中成立的不同小组每周聚会的模式等)的态度不是盲目的「保守」(什么都不改变!),亦不是盲目的「革命」(什么都要改!),而是真正的「根治」问题(探讨问题的根本,按解决问题的需要而去改变)。
在架构问题上,很少教会不被传统的铁掌所制肘;有些教会墨守成规,坚决反对任何改变,对他们来说,灵恩派的激进态度无可避免是一种威胁。灵恩派视教会现行的架构常有可改动的余地,使之能充分运用神所赐的属灵恩赐,而不是假定神阳下恩赐的首要目的是维持教会现存的架构;在这方面,灵恩派与新约圣经的教导是一致的。传统的程序、熟习的公事常规,以及回想从前建基于长久的行为模式而得着的福气,无疑都予人一种安全感,而且在人的层面上,能使人维持一种精神力量;但灵恩派坚持若然传统方式封锁了本该在团契里运用的恩赐,熄灭了圣灵的感动,那么这些程序必须按需要增加或修改,好让神按他选定的方法建立基督的身体。
11.建立社群生活
灵恩派在建立社群生活上首开先河,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尤其是建立延展家庭(extended family),由许多核心家庭组成,合力提供保护和支持等职事——这是个别核心家庭无法独力提供的。固然,有些社群的确令人担忧,但无疑许多都成功地促成成员彼此的关系,使性格成熟,亦强化了外展工作,去接触有需要的人;若没有这些社群,这是绝对做不到的。旁观者只能欣羡和喝采。
12.慷慨的捐献
当福音触着人的钱袋时,就可知道圣灵确在他们的生命里工作;我们很难找到实际的统计数字,但毫无疑问,灵恩派信徒不惜牺牲的捐献,是别处望尘莫及的现实。据我所知,英国贫民区一间工人阶级的灵恩教会,在一九六五年为宣教基金筹募得一百八十七镑的捐献,到一九七○年,所得献金跃升至二千九百二十九镑;一九七五年筹得二万一千一百镑;一九八○年筹得四万七千镑(以相等币值计算,应是这些数目的双倍)。在这段期间,该教会的会众由四十人以下增加至平均二百五十人。因此,在这十五年里,平均每人为世界各教会的捐献从七镑增加至一百八十八镑,此外,每人每年为教会常费的奉献也有相同数额。我想这个例子是很典型的。灵恩派在与神与人的关系上,强调有孩童般的开放、自发性、热情和充满期待的心,以致他们随时准备付出,甚至甘愿受损,仍把这付出的经验视为一种权利。在这方面,灵恩派同样叫其它大部分基督徒感到羞愧。
无疑,上述有许多都是灵恩派的优点,但现在我必须提出他的缺点,以收平衡。灵恩派有什么特点可能会妨碍全体信徒迈向新约圣经所教导的目标——活像基督?这里,我们似乎要提一提灵恩派十项缺点——至少在灵恩运动的边缘,我们有时观察到这些缺点,而且时常构成威胁。其中任何一项缺点,都足以令信徒变得像保罗在哥林多所面对的信徒般不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