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灵恩派的特征】4/24 活在圣灵中 – 巴刻 著
究竟这超宗派及跨越传统的运动有什么特殊信念呢?
首先要指出的是,在教会的教条及信条上,灵恩派没有什么特色可言。他们看来与原初的神学无异,不单呼召教会重拾早期使徒的经验,而且回到超自然信仰的「老路」去。他们所持守有关三位一体、道成肉身、救赎的客观意义、圣经的神圣权威等神学见解都「正确可信」(虽然有时未免流于肤浅),他们也传统地看基督教,把基督教看为是关乎败坏、救赎和重生的。然而神学反省并没有启发他们;他们知道这不是他们的运动所真正热衷的东西。他们对圣经的阐释简单到近乎幼稚,似乎很少人知道或关心到在他们当中正建构着不同的灵恩经验神学。在他们的宗派里,对于承袭的传统,不论是教义上或灵修方面的,他们所关心的不是对这些传统加以反省,而是重新赋予他们生气;于是罗马天主教徒以重燃的热情去望弥撒,向童贞女马利亚祈求(他们视马利亚为灵恩运动的先锋)和使用念珠祈祷,而圣公会信徒又兴高采烈地发现克蓝麦礼拜仪文( Cranmer’s liturgy;编者注:克蓝麦,1489—1556,圣坎特布里郡首任抗辩宗大主教,多方促进改教运动,脱离罗马天主教独立;反对抗辩宗或天主教极端的见解。)现在对他们来说是奇妙地活生生的。(「当中每一个字都闪耀光芒,」一个中年的灵恩派信徒曾经这样对我说。)
一般来说,撇开那些离心的极端狂热分子不谈(灵恩更新运动就像其它在这个堕落世界中的活跃运动一样,迟早都会产生这类人),灵恩派信徒是一群忠心的宗派主义者,他们以教会所宣讲的为起点,献上他们的思想、祷告和精力去复苏教会的事工,同时透过更新的经验,表达出灵恩派的特征来。这些特征共有五个,虽然各个特征在着重点、复杂程度和灵活性上,都大不相同,并且根据不同人的说法,配合不同的神学系统,但他们联合起来,就广义地成为全世界灵恩更新运动思想上的支柱。
五个特征如下:
据他们宣称,基督徒一旦开始积极地向神回应,过了一段时间,神通常会(即使不是一定会)在他生命里成就重大的工作。这工作与福音信仰抗辩宗信徒所理解的悔改不同,又与大公派圣礼主义者,包括罗马天主教、正统教会和圣公会人士所理解受洗归入基督里不同。通常(他们是这样宣告的)这福分是需要特别从神那里寻求,又或者需要用上一段长时间寻求的(虽然这信念具有旧五旬节派的特征,多于那较常强调圣灵充满是即时可获得的新五旬节派)。在新约圣经的词汇基础上,这经验常被称为圣灵的洗,其实是指到第二次恩典。
圣灵的洗通常被阐释为广阔的加深基督徒对下列四件事情的意识:
1).神以完全的爱爱他,藉着救赎和收纳他为儿女,神已成为他的天父,使他获得作为荣耀后嗣的权利;在真实的意义上说,他已是天国的拥有者和居民。
2).他与主耶稣基督有亲密的相交,他赐他足够需用,是他活着的、慈爱的救主、主人及朋友。
3).圣灵居衷的、帮助和支持的能力,活现在他个人生命的所有层面和深度里。
他们宣告讲方言(发出自己不能明白的声音)的能力通常是随着圣灵的洗而来的记号。讲方言被视为从神而来的能力,为帮助信徒祷告与赞美神,他的宝贵在于保持甚至提升敬拜者崇拜、悔罪、祈求和代求的情绪,否则他们便无法达致同样效果。他们认为讲方言的恩赐主要(纵或不是全然)是为个人灵修用的。主观地说,这即如当人把他的心灵提升向神时,他的声带就自由运转,也好象学游泳一样,将自己全然交托在媒介物上(游泳是在水中,讲方言是滔滔不绝地发出声音),这种信靠与能否成功和得着乐趣多少大有关连。
讲方言常被误为一种使人狂喜的事情(英文圣经新译本[NEB]误译哥林多前书第十四章也导致这种误解 5,但事实并非如此。「基督徒讲方言,一如其它人说话一样客观,讲说的人是完全理智的,他可以完全控制自己的意志,他的思想状态绝无怪异可言」6 ;一旦讲方言的新鲜感消减了,「讲方言者间或在讲说的时候感到『欠缺』感情」7 。那些开始了讲方言的人,通常都会(即使不是一定会)以后继续讲方言,作为一种对他们来说是真实而正确的祷告模式。他们可以随意进入这种祷告中。虽然依照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十四章一至十九节的评价,他们接受讲方言是较微小的恩赐,但他们仍重视他,因为他对他们的灵修生活大有帮助。当人掌握得到如何讲方言后,不论他开始时是自发和不由自主的,抑或由于学习了一种发声的技巧(两种情形都可发生),都无损他在灵修方面的价值。
灵恩派信徒理解到恩赐是表明和传达基督的权能与知识的能力,用以造就教会(这看来似乎与保罗对恩赐[charisma]的观念无异),于是,他们经常宣告所有新约时代的「表记恩赐」(sign gifts)式微了许多个世纪以后,现今又重新被领受。固然,基督教世代相传较普遍的恩赐,诸如教导、执事、治理、施舍、帮助人等(参罗一二4—8;林前一二28—30),今天仍旧赐下。姑勿论如何,表记恩赐的复苏犹如在教会这个大蛋糕上铺了一层糖霜,表示不信和冷漠——是由于错误地以为使徒时代结束后,这些恩赐就永远被收回——已转为热切和充满期盼的信心;这信心是神所赞赏的,并且根据主的话,要「……照着你们的信给你们成全」(太九29)。
因此,他们力言在圣灵里受洗的人通常领受多种恩赐,没有基督徒是一无所有的。所以藉着分辨和运用每个基督徒的恩赐来达致总动员事奉应该成为地上教会的标准作风,而会众的行为模式亦必须充分分散、灵活、从容地容让这种作风推行开去,而不加以阻碍。一切恩赐都是为了建立基督的身体,所以必须善加运用,配搭得合适,以促成这个目的;依照保罗对「肢体模式」的说法,就是不同菜单达出相互的关顾(见林前一二4—26)。
在灵恩更新运动初期,人们有理由恐惧灵命复苏的信徒会脱离教会,结聚成小群,就如现已淹没的牛津小群(OXfordGroup)一样;但灵恩派的领袖及其跟随者一致清楚表示他们的祷告和目的是以复兴教会为主,而他们的目标是在圣灵里合—,并非分裂。若然灵恩派信徒中有好事生非、专与人作对的分子,不是因为他们接受如此教导,而是因为他们反其道而行;再者,灵恩派团体也不是唯一拥有这些特性的组织。
敬拜神应该是藉着圣灵个别体悟与圣父和子的相交,亦即是与神招集的其它家庭成员一起领悟属灵的团契。耶稣基督是我们的中保及救赎者,与圣父及圣灵一同被爱和尊崇,他必然是我们一切敬拜的中心,所以敬拜者必须恒常抓紧和探索神给予他们在这大家庭里的身分——他们全都是神的儿女,而耶稣基督是他们的长兄。故此,会众聚集时,敬拜的礼仪结构必须充分摆脱规限,容让自发性的投入和发挥,并且要有适度的轻松气氛、非形式化及缓慢前进,好让大家能沐浴在与神和众人一起的感觉中。
不同的灵恩派团体会有不同的崇拜形式,但他们的目标却是一致的。灵恩派的敬拜在其节奏缓慢,以及重复要点(重复时稍有变化,但变化不多)这两方面上,与历史上圣公会及罗马天主教的礼拜形式无异,就好象布鲁克纳(Bruckner)对比于海顿(Haydn),或者华格纳(Wagner)对比于莫扎特(Mozart)一样。若然我们形容灵恩派的敬拜是浪漫的,集中于将反应热烈的态度和感受表达出来,而较古的礼拜仪式是古典的,藉着超卓庄严的形式称颂神,又提升崇拜者的情操,这种讲法虽不中亦不远矣。这种分别明显地表现在圣诗里,灵恩派的圣诗重复又重复、节奏缓慢,有时在形式上前后不—,与早期传统的圣诗字雕句琢,力求诗韵和文义上合乎神学思想,并且调子轻快等,形成强烈的对比。无论如何,灵恩派的敬拜是以从我们内心深处向神真正敞开为目标,好让每个敬拜者的脑海中有许多意念在打转,进而找到神自己,而且颂扬及享受在他里面的生命是如斯真实。因此灵恩派信徒屡屡坚持要达到以上的目标,是需要时间去培养的。对我来说,持续两、三小时的灵恩派式崇拜,不是什么奇事,他非但不会弄得人筋疲力竭,反而在人的情感和动机层面上,可以有一种深深的洁净和振奋力量。
在第一至二十世纪期间,灵恩派的事工以及对其信仰之表彰不管是多是少,灵恩派信徒作为一个肢体,确信灵恩更新运动是神今天复兴教会的主要工作。故此,那些认同这连动的人不单觉得他们可以自由去讲,甚至有责任去思想和谈论伟大的事,至于他们深觉从神领受去认识神的这种特殊方法,有时甚至被其它基督徒视为幼稚。灵恩更新运动是今日教会健康之钥这信念,虽然在不同的代言人口中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信念本身是一致的。
这些就是灵恩派所确信的特点。历史上看来,所有灵恩派信徒都溯源于这个世纪初席卷抗辩宗的五旬节派浪潮。从教义上看来,除却宣告圣灵的洗是可即时获取的(较早的五旬节派并不这样说),以及时兴强调「肢体生活」作为彼此的服事外,大部分灵恩派信徒至少在神学大纲上,都直接接收了较早的五旬节派神学。我们现在可看到,这套神学比较来说是卫斯理传统的福音信仰敬虔主义,他强调圣灵的洗是悔改归信后的必然经历,而这经历的印记就是说方言和神超自然的医治(这是我一直到此都没有强调的事情)。在他们的属灵生活里,灵恩派信徒的目标是从情感、实存经验、确据,以及理智的各方面,在心灵里体会神的生命;这个目标也与早期五旬节派的目标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