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教导之一
真信徒的持守并非拣选的结果,或神因基督受死而给真信徒的恩赐,而是新约的条件,这条件(如他们自己宣称的)是人在神决定拣选他、称他为义之前,人必须借他的自由意志履行的。
反对理由
圣经见证这持守是出于拣选,也是因为基督受死、复活与代求而赐给选民的︰「惟有蒙拣选的人得着了,其馀的就成了顽梗不化的」(罗十一7),「神既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岂不也把万物和他一同白白的赐给我们吗?谁能控告神所拣选的人呢?有神称他们为义了。谁能定他们的罪呢?有基督耶稣已经死了,而且从死里复活,现今在神的右边,也替我们祈求。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罗八32-35)
错误教导之二
神确实赐给信徒充分的能力持守,并且一直随时愿意保守他们在祂里面,但有一个条件,就是他要履行他的责任。但是即使尽管一切人 持守信心所需的东西都用尽了,一切神用来保守信心的东西也都用尽了,还总是要看人的意志喜不喜欢持守。
反对理由
这种观念是赤裸裸的伯拉纠主义,虽然使人自由,但是也使人夺去神的尊荣,违反绝大多数福音派认同的教义;后者使人没有任何理由夸口,并且因为神这样眷顾他们,就将一切的颂讚单单归给神的恩典。这种观念也与使徒保罗相反,因为他说︰「他也必坚固你们到底,叫你们在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日子无可责备」(林前一8)。
错误教导之三
真信徒即使重生,不但仍可能落到失去称义信心的地步,因此完全失去恩典与救恩,一直堕落到底;而且真的也常常这样失去救恩,永远灭亡。
反对理由
这种观念使恩典、称义、重生、基督持续保守变得软弱无能,违反使徒保罗清楚说的︰「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我们既靠着他的血称义,就更要借着他免去神的忿怒」(罗五8-9),也违反使徒约翰说的︰「凡从神生的,就不犯罪,因神的道存在他心里;他也不能犯罪,因他是由神生的」(约壹三9),更违反耶稣基督说的︰「我又赐给他们永生;他们永不灭亡,谁也不能从我手里把他们夺去。我父把羊赐给我,他比万有都大,谁也不能从我父手里把他们夺去」(约十28-29)。
错误教导之四
真信徒即使重生,仍能犯「至于死的罪」,甚至抵挡圣灵。
反对理由
使徒约翰在约翰壹书五章16-17节刚说到有「至于死的罪」,不可为他们祈求之后,立刻在18节说︰「我们知道凡从神生的,必不犯罪(意思是上面说的那种罪),从神生的,必保守自己,那恶者也就无法害他」(约壹五18)。
错误教导之五
除非我们有特别的启示,否则就不能确定今后这一生能持守。
反对理由
因为这种教义使真信徒在今生失去真正的安慰,又引进天主教的怀疑到教会中,但是我们一直可以从圣经推论出这种确据,而且不是根据特殊的启示,而是根据神儿女应有的表现,和神的应许。所以使徒保罗特别说︰「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们与神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的」(罗八39),使徒约翰说︰「遵守神命令的,就住在神里面,神也住在他里面。我们所以知道神住在我们里面,是因他所赐给我们的圣灵」(约壹三24)。
错误教导之六
「有把握持守」的教义与「有把握得救」的教义之本质会使人怠惰,并且妨碍敬虔、良好道德、祈祷等敬虔操练;倒是「怀疑」值得称许。
反对理由
这表示他们不知道神的恩典有何等的大能,圣灵住在圣徒里面是何等的运行;也违反使徒约翰的教导,因为约翰壹书明说︰「亲爱的弟兄啊,我们现在是神的儿女,将来如何,还未显明;但我们知道,主若显现,我们必要像他,因为必得见他的真体。凡向他有这指望的,就洁净自己,像他洁净一样」(约壹三2-3)。此外,这也不符圣徒的榜样,因为无论新约或旧约中的圣徒,他们虽然知道神保证他们会持守而得救,但是仍然恒切祷告,操拣敬虔。
错误教导之七
那些暂时相信之人的信心,就是称义和得救的信心,不过只维持了很短的时间而已。
反对理由
基督在马太福音十三章20节、路加福音八章13节,和其他地方亲自讲论这事,明显提到暂时相信之人的信心,和真信徒的信心之间,除了维持的时间长短不同之外,还有三方面不同:(一)前者是种子落在土浅石头地上,后者是种子落在好土里;(二)前者无根,后者紮根稳固;(三)前者无果子,后者持续不断结出各种数目的果子。
错误教导之八
一个人第一次重生之后又失落,还能再重生一次,甚至能常常重生,这并没有什么荒谬之处。
反对理由
这种教义否认我们借以重生的种子是不能朽坏的,这违反使徒彼得的见证︰「你们蒙了重生,不是由于能坏的种子,乃是由于不能坏的种子」(彼前一23)。
错误教导之九
圣经从未提到基督祷告要信徒可以一直有信心,决不失败。
反对理由
这与基督自己说的相反,因为基督说︰「我已经为你(西门)祈求,叫你不至于失了信心」(路廿二32);也与使徒约翰说的相反,因为约翰说基督不但为众使徒祈求,也为那些因使徒的话而相信的人祈求说︰「圣父啊,求你因你所赐给我的名保守他们」(约十七11);又说︰「我不求你叫他们离开世界,只求你保守他们脱离那恶者,我不但为这些人祈求,也为那些因他们的话信我的人祈求」(约十七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