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Renungan 认 识 神 – 巴刻 著

【第廿二章 神的丰裕-2 】9/19《 认 识 神 – 巴刻 著 》

第廿二章 神的丰裕-2 】9/19《 认 识 神 – 巴刻 著 》

 

二.
“既是这样,我们对这一切还有什么话说呢?”这里的“我们”,不是一般性的“我们”,或是字义上的“我们”;新约圣经中没有这两种说法。它是基督徒教训中无所不包的,教训用的“我们”,意指“我,我也希望你,以及所有信徒一起”。“我们有什么话说呢?”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我知道我要说什么,你也愿意这样说么?”

在请读者说话的时候,保罗请他们先想想。他要他们和他一起想出“这一切”对他们现今的境况有什么影响――换言之,把事实应用在自已的身上。虽然他没有个别的认识他们(他也不忍心认识我们这些在二十世纪读他书信的人),他知道那决定他们境况的,是无论何时何地所有真基督徒都有的两个因素。第一是献身于完全的义。罗马书八章31—39节假定读者已献给神作“义的奴仆”(六13,18)追求完全遵行神的旨意。第二是经受完全的压力。罗马书八章31—39节把物质的困苦和人的敌对,当作基督徒共有的命运;面对“患难、困苦、逼迫、饥饿、赤身露体(即最终的剥夺)、危险、刀剑”(35节)的是“我们”,而不单单是保罗。正如保罗教导他在第一次宣道行程所得的信徒说:“我们进入神的国,必须经历许多艰难。”(徒十四22)有些困难(不是全那)或可以藉着调整属灵的风帆而暂时(不是永远)避过(因为“帆”大招风——译注),但保罗知道那些走上清教徒所谓“普世性顺服”(universal obedience )的人,必定全程都逆着世界的潮流前进,而且常常会被逼感受到那逆流。

保罗就这样描述他的读者;我们在他的镜子里也认出自己。这里面有一个基督徒,因回忆那次道德失败而受困扰;一个基督徒从因着梗直而失去朋友或职业;一位基督徒家长对儿女们失去了信心;一位基督徒姊妹经过“那改变”;一个基督徒因信仰的缘故在家里或公司中都被视为外人;一位基督徒因友人突然去世而愁苦,或因一位应该离世,免得白受折磨的老亲戚或畸型小孩而痛心;一位基督徒觉得神不能眷顾他,如果神能,人生就不会那么坎坷;例子实在不胜枚举。保罗所要向之挑战的,正是像上述这样的人——换言之,象我们一样的人。“我们对这一切还有什么话说呢?思想——思想——思想!”

保罗要我们做什么?他要我们占有我们的占有物(套用一句有时被滥用的话)。我们未曾占有的占有物,并不如我们有时所想的,是保持不犯罪的技巧,内是基督徒与“重生”俱来,在神的爱中的平安、盼望、和喜乐。保罗知道在生活压力之下的“意气用事”——即是为反应这些压力所作的自圆其说——会剥夺这些占有物:因此他要求有所反应,却不是对那些事物,而是对1至30节所说的“这一切”。保罗说,想想你从福音对神认识了些什么,然后加以应用。不要用你的情感去想;把你自己从这些情感所散布的幽暗中辩解出来;拆穿这些情感所滋生的不信;挽着自己的手,向自己说话,强逼自己在困难当中仰视福音中的神;让福音的思想矫正情感的思想。这样(保罗相信),住在我们里面,其工作是印证我们是神的儿子和后嗣的圣灵(15等节),就回带领我们到达一个地步,使保罗最后的夸胜——“因为我深信无论是死、是生……是别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们与神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的”(38等节)——也挑起我们的反应说“我也深信这话是真的!哈利路亚!”保罗知道在这反应里面,有“得胜有余”的经验的秘诀;这经验即使胜过世界的胜利。也是基督徒在地上的天堂。

“我们对这一切还有什么话说呢?”保罗的标准答案包涵四方面的思想,每一项针对另一个问题。(问题总是叫人思想的!)“上帝若这样为我们,谁能敌对我们呢?……难道不也把万有和他(基督)一同白白的赐给我们么?……谁能控告上帝拣选的人呢?……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新译本)这三个思想经常出现的钥字是“为”(希腊文huper):“上帝若这样为我们……他连自己的儿子都舍得为我们众人把他交出来……基督……也替我们祈求。”第四个思想是前三个思想的结论:“(无论什么事)都不能叫我们与上帝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的。”下面顺序讨论这些思想。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